[摘要]陜北地區把結婚、賀壽稱為紅喜事,把喪事稱為白喜事,二者合起來稱為紅白喜事,簡稱紅白事。紅白喜事是家庭(家族)或個人的大事,一般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進行慶賀或讓人們知曉。舉辦紅白喜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以...
陜北地區把結婚、賀壽稱為紅喜事,把喪事稱為白喜事,二者合起來稱為紅白喜事,簡稱紅白事。紅白喜事是家庭(家族)或個人的大事,一般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進行慶賀或讓人們知曉。舉辦紅白喜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以豐盛的餐飲招待賓客。
過去,陜北操辦紅白喜事,一般上午吃饸饹,下午安排正席宴請賓朋。吃饸饹一定要有臊子,或葷或素,或二者兼有。素臊子的主料一般由豆腐、粉條、洋芋丁等組成。肉臊子一般要加進去些切碎的豬肉等,俗稱“葷湯”。也有用純羊肉做臊子的,另加素臊子或者“葷湯”,這樣的羊肉臊子饸饹味道十分鮮美,當然成本也較高。過去,安排吃羊肉臊子饸饹的較少,后來逐漸多起來。下午的正席,有“五魁”、“八碗”、“十三花”等,其中“五”、“八”、“十三”表示菜品的數量,一般是數量越多菜品越豐富。貧寒的人家大多吃“五魁”,或“手動八碗”(把各種食品盛放在一個碗里,每人一碗),富裕的人家多是“十三花”,中等人家則多是“八碗”。改革開放以來,社會物質逐漸豐富起來,人們逐步擺脫貧困。陜北地區紅白喜事的檔次日益提高,不少地方正席時興吃“十六件”,就是招待賓客的正席要上16道菜,即8個涼菜,8個熱菜,8葷,8素,另帶4個湯。其中傳統的燉肉、燒肉、穌雞、丸子這4個葷菜是必然要有的。無論城里或鄉里大都一樣。城里多在賓館、酒店、酒樓包席,酒水、香煙相對高檔。鄉里多是請廚師在自家窯洞里或院子里進行,酒水、香煙的檔次相對較低。
本世紀以來,陜北操辦紅白喜事,陸續省掉了上午的面食——饸饹,只在中午安排吃一頓正席。延安、榆林兩市和各縣城,甚至一些大的鄉鎮都是這樣。有人說這樣簡單省事,是紅白喜事的“改革”。然而,這種“改革”在子洲縣還沒有得到推行。子洲縣仍然“我行我素”悠哉然哉地繼承著陜北紅白喜事古老的餐飲傳統,上午吃面食——饸饹,下午吃正席。不僅農村是這樣,縣城里也是這樣。為什么陜北各地紅白喜事古老的餐飲傳統都被“改革”掉了,而唯獨子洲還“固守”著吃饸饹這一傳統呢?這不說明子洲人觀念落后,食古不化,而恰恰相反,這種“固守”正好說明子洲人文化底蘊的深厚。陜北的紅白喜事祖祖輩輩流傳下來,承載著陜北人久沿成習的文化理念,這其中蘊含著陜北人“剪不斷,理還亂”的復雜情感和生生不息的深情寄望。應該說作為陜北人沒有人不懂吃饸饹的特殊意義。陜北男女訂婚,必吃的食品就是饸饹,因為長長的饸饹可以把一對年輕男女象繩子一樣牢牢地“拴住”。結婚吃饸饹,喻意天長地久,白頭偕老;白事吃饸饹,長長的饸饹寄托長久的思念。在陜北過生日吃饸饹,這饸饹就叫“長壽面”,賀壽吃饸饹,寄寓長壽,福壽雙全?傊,在陜北,操辦紅白喜事,饸饹是必吃的面食之一,這已經約定俗成,成為陜北重要的民間習俗。
現在,陜北不少地方紅白喜事放棄吃傳統面食——饸饹,這不僅僅是圖省事,怕麻煩的表現,也是對陜北傳統文化的漠視。對此,有人美名其曰為“改革”,F在,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項保護,其目的就是保護傳統文化,讓傳統文化能夠不斷地延續下去。陜北紅白喜事吃饸饹,這無疑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,應該得到應有的保護和傳承,決不能被輕易“改革”掉。子洲紅白喜事今天仍然堅持吃饸饹,這不僅成為子洲紅白喜事的餐飲特色,而且也是子洲人的一種文化自覺。